《关闭小说畅读模式体验更好》
龚十七点点头道:“想必盐商的钱也不是白出的,朝廷应该也给了他们不小的回报吧?”
“商人逐利,追求回报那是必须的。”姬元青继续说道:“朝廷给盐商的回报主要分两类,一是授予名誉官衔,虽然都是虚职,但也算是当官了。二是在盐业经营方面给予优惠,比如准许其销售官盐时自行加价,增加盐引对应的食盐重量,甚至是豁免他们过去积压的盐税。”
“有名有利,这样的回报,对盐商来说肯定是很划算的买卖了。”龚十七叹道:“只是这样做本质上还是饮鸩止渴,只会让盐商在当地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他们垄断了盐业的经营之后更容易获得暴利,捐出来的钱原本就有一部分是应该进入国库的盐税。”
姬元青道:“这些道理,想必大明朝堂上的高官也不是不明白,但一来他们真的需要大量资金来维持军队的运转,二来有太多官员跟盐商勾结在了一起,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就必须要让这种畸形的状态继续维持下去。龚兄知道什么是帑本吗?”
龚十七摇摇头道:“在下不知,还请姬兄解惑。”
姬元青道:“所谓帑本,便是由官府出资借给盐商用作生意上的周转,而盐商每年为此缴纳利息给官府,谓之为帑利。龚兄见多识广,想必能够明白这其中的奥妙了吧?”
龚十七恍然道:“这不就是变着法子给官府输送利益吗?”
姬元青笑着应道:“盐商缺钱,便如长江见底,都只是理论上可能会发生的事,但扬州的每一个大盐商都会长期向官府借帑本,哪怕他们每年光是捐出来的银子都数以万两、十万两计,他们也还是会以各种名义向官府借钱,然后以利息的名义把白花花的银子送进官府,这其中又尤以徽商做得最为熟练。”
龚十七冷笑道:“难怪姬兄刚才提到,徽商后来居上,与官府的关系更为密切,这有钱能使鬼推磨,徽商舍得花钱打点,那自然就能得到更多的照顾了。”
姬元青点头道:“没错,实际情况也正是如此。徽商当下在扬州的经营状况,多少已经占了一些优势。”
在实际的历史上,徽商自明朝中叶介入江淮盐业之后,便逐步蚕食了原本由山陕盐商所把控的盐业,最终成功将这两家竞争对手挤出了江淮。陕西盐商后来转战四川,介入川中井盐生产,掌控了以自贡盐场为中心的内陆盐业。而山西商人则是一蹶不振,到清初就逐渐退出了盐业的经营。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