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七十一章 贞观臣将——阴弘智、陆德明等 (3 / 5)

《关闭小说畅读模式体验更好》

        裴虔通,河东闻喜人,隋朝时期叛臣。早年跟随晋王杨广,迁左监门府校尉,隋炀帝即位,授宣惠尉、监门直阁,跟随隋炀帝征战四方,建立功勋,加授通议大夫。勾结宇文化及和司马德戡同谋作乱,弑杀隋炀帝和皇族大臣,后来归顺唐朝,授辰州刺史、长蛇县开国男。追究谋逆之罪,流放除名,死于岭南。

        郑善果,郑州荥泽人,西魏少司空、岐州刺史郑孝穆之孙,北周大将军、开封县公郑诚之子,母清河崔氏。历任隋沂州刺史、鲁郡太守,郑善果母崔氏性贤明,常于阁内听其理事,当理则悦,不当则责愧之,故善果励己为清吏。归唐迁检校大理卿兼民部尚书,正身奉法,甚有善绩,历任礼部、刑部尚书。

        屈突寿,长安人,唐初名将屈突通长子。屈突通病逝,唐太宗以屈突通长子屈突寿,袭蒋国公之爵位。唐太宗李世民巡幸洛阳时,想起屈突通的忠节之事,故封少子、屈突寿之弟屈突诠为果毅都尉。

        屈突诠,长安人,唐初名将屈突通少子。屈突通病逝,唐太宗巡幸洛阳时,想起屈突通的忠节之事,于是拜屈突诠为果毅都尉,并赐予粮食布帛表示抚恤,屈突诠后官至瀛州刺史。

        屈突盖,唐代雍州长安人,为屈突通之弟。曾任长安令,以方正严肃闻名,正直严厉,不畏权贵,不徇私情,权贵恶徒为之忌惮敛迹,当时人说:“宁食三斗艾,不见屈突盖,宁食三斗葱,不逢屈突通。”

        李崇义,袭河间郡王,后降爵为谯国公,历任蒲、同二州刺史,益州大都督长史,甚有威名。

        李崇真,李孝恭三子,官至岐州刺史。

        杨豫之,弘农华阴人,唐朝外戚大臣,唐高祖李渊外孙,中书令杨师道之子,母为长广公主。出身弘农杨氏,凭借门荫入仕,迎娶巢王李元吉之女寿春县主。在母丧期间,有染于姨母永嘉公主,坐罪赐死。

        宁长真,或称宁长贞,广南西道钦州人,宁猛力之子,俚僚帅酋。祖籍冀州临为春秋著名的甯戚的后代,宁长真祖父甯逵出任定州刺史,总督九州诸军事,迁任安州刺史,成为甯氏钦州豪族始祖,其后裔世代为岭南豪酋。宁氏家族雄踞一方,与中原王朝时即时离,历代封建王朝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屡次出兵征讨,但也无济于事,为了长治久安,不得不采取以抚为主的策略,调整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从汉代到唐朝,均推行羁縻政策,宁氏家族因此得以世袭钦州刺史。

        韦挺,雍州万年人,隋民部尚书韦冲之子,宰相韦待价父。小时与隐太子李建成关系不错,高祖平定京师,署为陇西公府李建成祭酒,迁太子左卫骠骑、检校太子左卫率。因杨文干之事,与杜淹、王珪于流放巂州,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进入东宫,征为吏部主爵郎中。贞观初年,得到王珪几次举荐,历任尚书左丞、吏部侍郎、黄门侍郎,拜御史大夫,封扶阳县男,颇得唐太宗的赏识和重用,经常与房玄龄、王珪、魏征、戴胄等一起当顾问,参知政事,其女嫁给齐王李祐为妃。不久,改授银青光禄大夫,行黄门侍郎,兼魏王府事,魏王李泰受宠,皇太子承乾过失较多,太宗稍有废立的想法。中书侍郎杜正伦,以漏泄宫中禁语被贬,韦挺参预了李泰的一些事,太宗对他说:朕已贬了杜正伦,不忍心将爱卿置于法律下,迁为太常卿。辽东之役,征粮不力,贬象州刺史,卒年五十八。

        郑元璹,字德芳,郑州荥阳人,隋唐时期大臣,岐州刺史郑译之子。凭借父功,拜仪同大将军、沛国公,累转右武候大将军、莘国公,迁文城郡守。归顺唐国公李渊,授太常卿,打败朱粲进攻,多次出使突厥,拜鸿胪卿。贞观年间,拜左武候大将军、宜州刺史、沛国公,追赠幽州都督,谥号为简。

        苏勖,字慎行,武功人,隋朝宰相苏威之孙,“十八学士”之一,娶唐高祖之女南昌公主。撰成《括地志》550卷,又序略5卷,为唐代著名地理著作,李泰表上之,太宗赐李泰物万段,苏勖、萧德言等成加给赐物。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