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二百五十四章 门庭若市 (3 / 4)

《关闭小说畅读模式体验更好》

        “那不知还有一家是?”王勤见张掌柜没有继续往下说,便忍不住主动问道。

        “还有一家……”张掌柜压低了声音道:“据说是府衙来的人,多半是来要这个的……”

        张掌柜说罢食指拇指捏了圆圈,王勤懂得这手势是指铜钱,当下心领神会地点点头没有再继续追问下去。以海汉商品在市面上的火热程度,本地官府自然不会忽视驻广办的存在。而海汉人在本地除了一个书局之外,并没有其他的直接销售渠道,所有的商品都是‘交’给了其他商家在卖,地方官府甚至连海汉人的税都收不到,这种现象肯定是不太合理的王勤忽然想到,海汉人执意要让大陆商家去他们的港口进货,莫非其中也有为了躲过本地官府的税赋征收这个原因?

        但不管海汉人有没有纳税,他们口袋里有钱这事大家都知道,而能够不费吹灰之力从海汉人口袋中掏出钱的,大概也只有本地官府了。即便没有税赋,但还会有各种名目的“自愿”捐献,比如修桥补路、挖河筑堤、剿匪救灾,官府总会有很多理由让地方士绅捐出钱财,这对于商家们来说已经是属于常态。只要认捐,那么就你好我好大家好,如果有谁不从,官府自然会有一百种方法来慢慢修理刺头。

        王勤坐下一盏茶还没喝完,后续又连着来了三家商行的代表,既有广州本地的,也有如王勤这样从外地来的。众商家闲等着无事,便开始‘交’流各地的商情。当然,主题仍然是大家最关注的海汉商品。

        如今海汉商品在广州省内已经有了一定的名号,而玻璃文具和银镜,更是有极少量流入到了江浙一带。由于海汉商品的供货量一直很少,因此这些紧俏品在外地的价格远远超出了广州,离广州越远,价格就越高。如最低档的白玻璃海汉‘毛’笔,在广州只需一两到一两五钱银子就能买到,但到了紧邻的惠州府,售价就翻了一番,而远离广州的廉州府,已经卖到了五两银子一支,相比广州可谓是天价了。至于产量更低的海汉银镜,其地域价格差距比文具更加悬殊,前次去胜利港买到银镜的几个商家,都没有在广州本地发卖这批货物,而是直接转运去了其他州府,以谋求更高的售价。

        一直快等到午时,王勤的肚子都差不多被茶水和点心填满了,才终于轮到了会面时间。不过这段时间对于王勤来说并不难‘混’,不但通过其他商家的介绍了解到了各地的商情,而且还见识了一下海汉人正在推广的“卫生洁具”系统。不得不说这套家什非常称王勤的心,如果不是价格太贵,王勤都很有立刻购买一套的冲动。

        在仆役的带领之下,王勤来到了位于第二进院子中的会客厅,在这里他终于见到了这里的主人驻广办的一二把手施耐德和何夕。

        最近这些天可是把这两人忙得够呛,每天要会见的各路拜访者从天亮一直排到天黑,口水都不知道说干了多少次。而且这些拜访者也是五‘花’八‘门’,登‘门’的目的无奇不有,经常搞得他们二人哭笑不得。像州衙派来打秋风的都还好办,无非是拿点银子买个清静罢了。譬如那些上‘门’来求学玻璃制造技术的,来与他们讨论胜利港与广州港之优劣比较的,向他们推销乡下田地的,‘乱’七八糟不一而足。更有甚者昨天还来了个乔装打扮的道士,进‘门’便说他们二人印堂发黑,近期必有祸事云云,没等他把自己的出身‘门’派报完,直接就被正好来旁听的虞尧和萧良给踢出去了。

        如果依照驻广办早期的运作方式,这种会见商谈,一般一个人处理就可以了,人多的时候施耐德和何夕甚至可以分别接见拜访者。但第二梯队来了之后,驻广办的日常运作也开始规范化起来,其中一条便是会见拜访者时必须要有两人或两人以上在场,原则上不允许单独会面整个驻广办只有何夕因为其工作‘性’质,特殊情况下可以不必遵守这条规定。

        执委会对驻外单位增加这么一条规定,也是为了防止驻外单位在远离大本营的情况之下出现人心变化。大本营这里的一切资源都在执委会的掌控之下,每个人吃多少用多少那都是有计划的,就算有人贪腐,其实也没什么能够额外享受到的好处就连“福瑞丰”在胜利港开的青楼,那也是凭执委会计划发放的特别票据入场消费,想凭着自己手头流通券多就多嫖几次都是做梦。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