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2040章 (3 / 4)

《关闭小说畅读模式体验更好》

        刘尚应道:“孙连长嘴倒是严实......放心吧,此事已经征求过陈将军的同意,这是他签发的手令,你看看。”

        孙丙识字不多,这张手令上的内容勉强能够看懂七八成,不过最下面落款处有陈一鑫的签名和印章,这个他倒是看得很清楚。陈一鑫虽然不是他的顶头上司,但也是知悉这次行动内情的军方将领,而且之前金州这边发现清军**队的线索,便是由陈一鑫通知了大同江**,所以既然他已经同意了这个特殊采访,那孙丙也就无需抗拒了。

        如今的刘尚早就已经绝了替大明卖命的念头,安安心心地当着海汉的官,奔着更好的前途去了。当时与他一起进入海汉潜伏,知道他身份的几个人,全部已经死在了海南岛,而上面肯定也以为他死在了同一次海难当中,没人会想到一个以说书先生作为掩护身份的大明探子能完全改换身份,成功混进了海汉的官僚体系中,而且还有越爬越高的趋势。

        辽东这地方距离海汉本土虽然十分遥远,但海汉不惜在这里布下重兵常年与清军对峙,也足见对这个地方的重视程度并不亚于任何一处海外统治区。而刘尚在金州所负责的工作范围,也已经不再受限于宣传领域,而是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民政事务的管理当中。这

        一方面是因为他的个人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之后获得了来自上级更多的信任,另一方面也是辽东地区有能力的官员数量偏少的缘故。但这样的环境也给刘尚留下了更多的发挥空间,让他可以去争取到很多表现自己的机会——比如说成为《海汉时报》在辽东地区的首席特约撰稿人。

        《海汉时报》作为海汉国现阶段的官方媒体,上面所登载的内容往往就代表了官方的意志和态度,很多时候官方都会通过这个平台来放出风声,引导民间舆论。

        特别是海汉国历年来频繁的对外战争,如果换作其他国家,可能早就已经对这类需要耗费大量钱财和物资的征伐行动怨声载道,但海汉国对舆论的控制和引导极为有效,民众对此非但不会反对,反而将其视作了国力鼎盛的一种象征。而对外战争连年取得胜利,也反过来进一步巩固了民众的这种印象,让他们越发对每次讨伐外国充满了期待。

        当然了,海汉在对外战争中保持常胜不败,并且从中获得了诸多好处,不但足以弥补战争的消耗,还能让国家和民众都从中获益,这才是舆论引导能够起到作用的根本原因。要是多吃了几次败仗,或是军队伤亡大增,那估计国内的风向就不会像现在这样一边倒了。

        作为官方发声的平台,时报上有很多文章的撰稿者其实就是各个部门的官员,有时候头版头条甚至是执委会的大佬亲自执笔,刘尚也是进到宣传部门之后才慢慢了解到这些内情。而能够成为时报的特约撰稿人,这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资历,对刘尚来说可绝非寻常的荣誉。要知道整个辽东地区,他是唯一一名担此殊荣的归化籍官员,除他之外,也就只有陈一鑫和沙喜这两位大佬能有此特权,而这两位通常又并不会亲自动笔给时报写稿,所以实际上辽东也就刘尚一人在负责干这个活。

        在海外所发生的战事,除了军方内部的通报之外,也会有刘尚这样身处当地的撰稿人就战斗状况和结果写好新闻稿,以备《海汉时报》在需要时刊登。但正如孙丙所提到的那样,在大多数时候作战行动都属于军事机密,其中有很多不宜对公众披露的内容,所以这类稿件往往也不一定能够出现在报纸上。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