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75章 我们不会忘记英雄 (2 / 4)

《关闭小说畅读模式体验更好》

        而值得李佑欣慰的时候,这次可以携带物品居然增加了200公斤,可以携带300公斤,这也算是一个大收获了,这样的话,李佑就可以多买一些东西穿越回来了。

        这次李佑直接将十万贯都给捐了出去,想想也是冲动了一点,好在李佑的这个是无本生意,要知道李佑在现代的卡上还有几百万。

        这次回去的时候,李佑想好了,再弄一点东西带回去找徐艺卖一卖,多弄点钱囤着...哎...想到这里李佑惬意不已,慢慢的就睡着了。

        就这么一觉睡到大天亮,而就在今天,终于大唐的救援来到了邱家镇。

        说真的,大唐的救灾是真的很厉害,地震后不光发粮食,还会在当地雇佣一些百姓修建一些公共设施,以工代赈,发放食盐,布匹,赐给灾区棺木,医药,耕牛,粮食种子,帮助灾民修建房屋,鼓励灾民反乡,参与重建。

        最厉害的应该还是大唐的义仓,当然了...义仓制度不是大唐李世民首创,杨坚建立隋朝后,在全国各地就修建了数量众多的粮仓,著名的有太仓、含嘉仓、永丰仓、太原仓、兴洛仓、回洛仓、常平仓、黎阳仓、广通仓等,这些粮仓存储的粮食多者达千万石,少者也有百万石以上。

        所谓的义仓...是在开皇五年的时候,突然天下水灾、旱灾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饥荒问题开始大面积出现,百姓是食不果腹,因此初上任的度支尚书即户部尚书长孙平见于此,就向隋文帝建议每年全国粮食丰收时,向每户征收粟麦一石以下,而征收的具体数量以贫富为准,

        上户不过1石,中户不过7斗,下户不过4斗

        之后征收的粟麦全部存入义仓中,借此来应对将来可能会出现的灾荒年。

        唐代建立后,唐廷继承隋朝的义仓制度,将义仓设于州县,并加强对义仓的管理。

        贞观二年628年,鉴于此前,唐廷每逢水旱灾害,都需依靠正仓即常年直接受纳正租的官仓拨粮赈灾,可正仓的存量毕竟有限,显然不足以满足大批灾民的需求,远远解决不了灾民生存的问题。

        因此在这一年,尚书左丞戴胄上《请建义仓疏》,奏请唐太宗效仿隋代,设义仓,让百官、百姓缴纳粮食,以备饥荒。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