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小说畅读模式体验更好》
有人提议顾藩,顾藩以不擅兵阵之事上书推辞。
有人提议王番,王番以资历不足以服众推却。
有人提议韩时良,周鹤等人又以韩时良需统领大军征战沙场反对。
争议数日,最终以资历虽浅,但曾在建继帝期间出任过枢密院都承旨,熟悉枢密院事务的钱择瑞,以枢密事签院事暂领枢密院诸房事务。
为平息民愤,
渡淮作战以及军功授田等事也很快获得廷议通过,最终韩时良改任淮东路制置安抚使,率部驻守楚州、扬州等淮东重镇,其中葛钰改任扬州府知府兼领兵马都监,率部驻守扬州——
刘衍以枢密副使接任淮西路制置使,统摄淮西军政事务,乃任提举天下兵马勤王招讨副使,协助徐怀筹备渡淮作战。
邓珪以淮西路制置副使兼知寿州、兵马都监,在原淮东军及淮东水营的基础之上,新编宣武军(三镇)、寿春水军;以邓珪出任都统制,另任朱润等四大统制将领分领步甲精锐及水军。
杨祁业出知濠州、兵马都监,左右骁胜军合编骁胜军(四镇),以杨祁业为都统制,另以梁文江、解忠等人为统制将。
长期以来,除了京襄这些年斩获虏兵首级太多,除了选锋军独立成军,天雄军还分设五名统制官,其他诸部禁军,包括宿卫禁军在内,地位及职衔与知州相当的统制将的设立受到严格的限制。
这也是当世武将地位不显延续下来的一个弊端。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