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一百三十九章 逆臣(十一) (2 / 3)

《关闭小说畅读模式体验更好》

        “竟成,你……”

        李定国已经不知道该怎么形容他此时此刻的心境了,又过了好一会儿,他才意识到这些东西想要消化掉,于他而言怕也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儿。于是,他便转而向陈凯问及了是何人教授了这些。贵

        “有件事情我未曾与你讲过,当年我南下投奔大木,实际上最早不是奔着大木去的,而是冲着先帝去的……”

        陈凯口中的先帝自是隆武皇帝,他将十多年前与郑成功编造的那篇关于一个读书人万里南下投奔王师的故事又给李定国讲了一遍:“人都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我原以为只是胜在行路的见闻,但后来才发现对我影响最大的却是性情。一路上,我见过了太多鞑子对汉家百姓的残虐,也见过了太多汉家百姓的反抗,几次我都想停下来帮助他们,但那时候我仍坚信着只有先帝那样的明君才有可能带领我们走向胜利。直到我都快到福建了,才得到了先帝殉国的消息。那时候我一度迷茫,可转念一想,总不能就这么回去了吧。于是,我便去投了大木。”

        从后世的史书中,陈凯见识过了太多这个时代以及后世两三百年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所经历过的伤痛和屈辱,所以他一旦意识到他身处何时和身处何地,便第一时间去寻找合适的抗清武装。但是,他却也很清楚他接下来要面对的是怎样险恶的环境,想要获得胜利,就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行。

        “从今上的所作所为,我早就知道他的身上不见得有什么中兴气象。我并不指望他能做出什么贡献,只要别拖你、别拖大木、别拖我的后腿就好,谁知道他竟然还弃国了。当时我也确实是怒不可遏,包括现在我一旦想起来还会怒火中烧。可转念一想,先帝那样的明君都只能落得个殉国的结局,关于他,我既然本也没指望过,那就更没必要为此影响了自家的心境。所以境。所以,今上弃国对我的影响远比你们要小。当你们还在为此而困扰之际,我已经在评估此事会造成的影响,以及该当如何应对。因为我始终明白一个道理,我们所能依靠的从不是哪位明君,只有我们自己而已。”

        细细听过了陈凯的“心路历程”,李定国也不由得想到,当初他们决定联明抗清之时,就只剩下了永历一个选项。如果当时隆武皇帝尚在的话,说不好他们便会选择后者。当然,也不一定,毕竟隆武远比永历要难以控制,郑芝龙都没做到的事情,孙可望大概也不会给自己找不自在。

        可是这么听下来,他却理解陈凯的想法,那就是皇帝不值得信任,但也不能因为皇帝无能而受到不必要的影响,仍要努力奋斗,这与其此前讲述的那些关于国家、民族和文明的理念如出一辙。

        “所以,你就想出了召开战时内阁的主意?”贵

        “是的。”陈凯点了点头,继而却又说道:“也不完全是我想出来的。确切地说,这事情在大明确实未曾有过,但古有先例可循。”

        “哦?”

        古已有之,这倒激起了李定国的兴趣。对此,陈凯亦是毫无保留的娓娓道来:“周时,厉王祸国害民,国人逐之。但国人未有追至他地攻杀天子的道理,太子也不便在其父尚在时继承王位,于是周定公、召穆公二相代行国政一十四载,直至厉王驾崩,太子继位,史称周召共和,太史公的《史记》中对此曾有记载。”

        陈凯的办法说来也简单,那就是将周召共和扩大到如今仍在坚持抗清的各方势力,冠之以战时内阁的名义,代替弃国的永历这个皇帝处理国政,甚至是代替永历成为全国抗清运动的旗帜!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