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六章 永历十一年(五) (2 / 4)

《关闭小说畅读模式体验更好》

        据他打探到的消息,去年的生产的棉布已经销售大半了,由于统一定价,使得内部竞争消弭,同时以巨额的货物冲击市场,逼得其他棉布货商也不敢造次,价格上并没有因为产量激增而下降,但也没有提高太多。

        以本伤人,凭着滚雪球的速度更快,仅仅一年他们就已经在琼州府的商界打出了响亮的名头,连带着南洋那边的华商们对于粤海商业同盟也不得不加以重视。

        从心底设想,陈元良并不太喜欢这种模式,因为货在此地有粤海商业同盟在,不会出现跳水的问题,可是到了南洋那边,激增的货物势必会导致价格受到影响。这一点,丝绸上面的影响还不大,毕竟那东西在其他地区都是奢侈品,但棉布恐怕就未必会有那么幸运了。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在于依他所见,粤海商业同盟的发展迅速,或许用不了几年就会吞下琼州府的其他棉布商人的份额。到时候,一旦形成了垄断,他们还要玩统一定价,到时候很多事情就不是那么简单的了。

        “他们应该不会把海商都饿死的,那样对他们没有任何好处。”

        说起来,陈元良的担忧在其他海商心中并非不存在,有的只是苗头,有的则联想得更多。毕竟,粤海商业同盟如今的势头正盛,天知道最终会成为个什么样的怪物。

        为此担忧,并非是杞人忧天。不过,陈元良是万万没有想到,他的担忧的起点——琼州的棉布生产,此时此刻反倒是正在受到内部的质疑。

        “去年的棉布生产确实让咱们大赚了一笔,但是说到底,除了有抚军老大人做靠山,同盟的相关制度,以及水力机械的使用,咱们最该感谢的还是老天爷。说白了,若是开花的日子,还有收棉花的日子雨水多了,咱们弄不好这一年就彻底白忙活了。”

        府城城东的那座粤海商业同盟的琼州分部的会议大厅里,琼州本地的会员座无虚席。作为最大的股东,白老员外坐在上首,听着一个同样在棉纺工坊注资良多的会员站在前台上侃侃而谈,眼皮低垂,不知道的怕是还要以为他老人家已经睡着了,但是对其熟悉的人却很是清楚,他一旦有这般表现,肯定是在盘算着什么,只是具体盘算的是什么就不为人知罢了。

        那个会员说的实话,他们最开始决定发展棉布生产,归根到底还是受到了广东的顺德丝绸的影响——发挥琼州府作为知名棉布产地的自身优势,而且棉纺与丝织是有共通点的,模式是完全可以照搬过来的。

        但是,一年下来,这些会员对于棉布的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有了更多的了解。从琼州本地的气候、环境上看,并不是特别适合棉花种植。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