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九十六章 辽东撤兵 (2 / 4)

《关闭小说畅读模式体验更好》

        这些说的都是啥意思呢?后半段就不说了,很本章节内容没关系。咱们说说前半段,那就是集锦右之兵于宁远,而且后面天启的批示也同意了李鲁生所说的话。

        这就有意思了,集右屯、锦州、义州之兵于宁远。啥意思?就是说,朝廷要是撤的了话,撤的也是锦州、右屯、大凌河、义州、松山、杏山这些地方,撤到哪里去呢?不是山海关,是宁远。

        与此同时,时任兵部尚书的高第也上了一个奏折,说:自广宁弃后,蓟镇单弱,所赖以内护邦畿,外拒奴虏者,惟榆关(山海关)为扼要。近闻渡河取败,宜速挑选精兵,谨防山海。及查关上原设三部总兵,各有所营地方,分布驻防。不意今春夏间,三部兵马尽驱关外,昨日奴衅已开,目前报仇,都令欲逞,此何等时也,犹不思护内而防外乎……严谕枢辅,责成抚镇道将各官,各率重兵驻关,共图防守之策。——《明熹宗实录》卷六十三。

        高第的意思很简单,就是柳河之战败了,应该谨防山海关。而关上原来设置的三部总兵,也各自有自己的驻地。但是今年夏天,这些人全部都跑到关外去了,这样减弱山海关防务的力量。之有人前去挑衅发动了柳河之战,建奴肯定会来报复。到了这种时候,这些兵马还在外面浪!必须赶快回归驻地防守山海关。

        这封奏折全程都在强调把在关外的兵马调回山海关,加强山海关防御,但是并没有出现过要撤宁远的字样。

        回头再看李鲁生的奏折,两人都认为建奴肯定要出兵报复了。李鲁生要求集右屯、锦州、义州之兵于宁远,而高第要求加强山海关防御。两人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要把右屯、锦州、义州的兵撤回来,分别派往宁远和山海关,提都没提“尽撤关外”的意思。

        再看大明的对手,建奴的史料:(天启五年)八月间,宁远、山海关之军来取河东之耀州城,彼军皆败,或落水而死,或被杀。——《满文老档》

        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东西,那就是后来皇太极写给袁崇焕的信:我父汗曰:……汉人、诸申,各立为国,以安生业。遂未入山海关而还,自以为明或前来议和,侯之四载。然明乘修葺宁远,不肯罢兵,遂往征宁远。——《满文老档》

        两相结合,说明了建奴发动宁远之战的原因,应该是对明朝发动柳河之战的报复。

        再看看后世诸人普遍认同的观点,看看《明史》的记载怎么说宁远之战爆发的原因的。

        “我大清知经略易与,六年正月举大军西渡辽河,二十三日抵宁远。”——《明史》,袁崇焕传。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