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小说畅读模式体验更好》
至于说灾年过后没人种地,地主们也不当回事。大灾之年的,你真以为大地主家里缺粮?小冰河时期的明末,长江以北年年都有自然灾害,有大有小。不管大小,必有老百姓受灾,只要老百姓受灾,大地主们必定能有路子和办法搞到种地的人。
当然,这些都不是庞帅要考虑的事。
再一个,聚集在陕北各府城和县城的饥民数量巨大,有能耐的官员或许还能稍微安排管理处置一下,但是其他的无能官吏呢?一听有人有能力可以合法合规的拉走处理饥民,那还等什么?要不是顾忌自己治下人口一下变少会受朝廷苛责,这些官吏都恨不得把所有受灾的饥民全部赶走。
另外,明末时的陕北也算得上是边塞之地吧!在延安府的北边不远可就是明朝九边重镇之一的“延绥镇“(又称榆林镇)驻地。
世人都知道边地荒芜清苦,没有啥油水可捞。但是,当地边境线上的和靠近边境线的驻军和某些官员却还是可以利用职务之便走私捞点外快的。至于其他人,确实是没有什么油水可捞,只能刮地皮,至于能刮多少地皮,谁都不会乐观。
对于某些穷的都快养不了野花的官吏来说,有人来送钱,岂有不收之理。
就这样,在朝廷管控不是很严的陕北,庞帅用银票开路,针对不同情况开展了一系列的坑蒙拐骗行动后,收获了五万户约十八万人左右的人口。虽然这十八万人里有不少的妇孺老幼,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全家人可以整整齐齐的一起移民,胜在民心稳定。
当然,这些人肯定是要分批转移的。要不然,十几万人的饥民一起行动起来,对于庞帅来说绝对是一场灾难。
再次和曹尔桢又寒暄了几句之后,庞帅便在曹尔桢恋恋不舍得眼神中带队离开了延安府。
“香蕉个巴拉!曹尔桢也不是个好东西,心实在是太黑了,该死的贪官污吏。”
知道为啥曹尔桢的眼神里会有恋恋不舍不?真当是老家伙遇到了忘年交,不舍得庞帅这个知心人?屁!他那是舍不得庞帅的银票!为了方便庞帅办事,曹尔桢前前后后拢共收了庞帅六万多两银子的银票。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