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小说畅读模式体验更好》
只有这些人才能对付李林甫,可惜李伸纵观朝堂各个大臣,都远不及之。或者有吧,没有得到机会,不能出人头地,李伸也没有本事发觉了。
李泌虽够妖,现在也未成长起来,成长起来了,“不思进取”,攻击力也不足。
李伸思来想去,还是将主意打到杨国忠身上。虽此人才干不足,却足够的诡诈,不诡诈,就没有办法对抗李林甫。其实杨国忠还是有本领的,史书记载的很不堪,说他年少时放荡不行。若是如此,又如何让巴蜀大豪鲜于仲通和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两位大佬看中?
杨国忠还未来长安,眼下只是新都县的县尉,名字也不叫杨国忠,而是叫杨钊。
经过李林甫的努力,李隆基再度对他恢复了信任。
渐渐到了年底。
李隆基忽然对高力士说:“朕不出长安近十年,天下无事,朕想高居无为,将政事托付给李林甫,你看如何?”
按照制度,中书决策,也就是由李林甫提议各项国政,各州府递向京城的奏疏也是交到中书,由李林甫决断。事务不大,直接交给李适之审核审议,重大的军国事务,必须向李隆基汇报,由李隆基再次决断,再交给李适之审核。
李适之审核通过后,才能由尚书各部或各州府颁布执行,这才是真正有效的诏书敕令。
那怕李隆基自己下的命令和任命,也必须由两相审核后,才能诏敕天下,不然就是“墨敕斜封”。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