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四十六章 要与得 (3 / 7)

《关闭小说畅读模式体验更好》

        “大父,此纸还能继续改进,以孙儿之意,明年安排一两个官员,带着若干匠人,前去赵原村,一边观摩造纸,一边继续改进工艺,新纸技术大成,纸价会下降数倍,就能有更多的人读书识字,那时,大父的文治武功则能与三皇五帝并肩了。”

        三皇五帝的什么,不能当真,重要的是中间的一句话,安排官员和匠人去赵原村。

        根据另个李伸的记忆,李隆基有一个重要的心态,防儿胜防贼!

        随后发生了一个笑话。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隆基懵住了,觉得所有大臣都不能放心,于是广封诸王。想来想去,还是自家的孩子才能信任。

        房琯兵败,贺兰对李亨说,西晋用王衍为相,崇尚浮华,致中原沦丧。陛下中兴社稷,应任用贤才。房琯生性虚浮,好说大话,不是宰相之才。而且房琯在成都辅佐太上皇时,让诸王掌兵权,居重藩,却把陛下安置在边鄙之地,这是对陛下的不忠。

        意思是房琯向李隆基献策,广封诸王,用此来掣肘你,不能信任。

        那时李隆基哪有这心思?

        或者与前后王朝相比吧,汉朝广封宗室子弟为王,随后削藩。但汉承秦朝,一统天下,人才的选拨、权利的平衡管控制度都没有完善,于是将权利从宗室子弟身上收回来后,却开始向宦官和外戚身上转移了。

        宋朝是半豢养制度,至少宗室子弟有足够的人身自由,有一定的话语权,比如“八贤王”赵元俨,连宰相都畏惧。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