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小说畅读模式体验更好》
嵩山古称“外方”,夏商时称“崇高”、“崇山”,西周时以嵩山为中央,左岱(泰山)右华(华山),始称“中岳嵩山”。
嵩山由太室山与少室山组成,共七十二峰,各占三十六。太室山在东,少室山在西,相距二十里。武林泰山北斗的少林寺就在少室山脚下,因在密林之中,故得名少林。西峰连天峰为嵩山之巅,最高处逾五百丈(1512米)。
萧平安、沈放等人自东而来,绕过太室山,本可直达少室山脚下。但此时与灾民混在一起,却是绕了个圈。入山不远,便到了少溪河边。
眼见到家,德秀终是忍不住吹起牛来。沐云烟听的不耐烦,截口道:“我听说论名气,少林寺在嵩山,可是只能排第二。”
萧平安顿觉奇怪,道:“此间还有哪个门派?”
花轻语险些笑岔了气,道:“什么门派敢开到少林寺家门口?沐姑娘说的是嵩阳书院!”
叶素心好心讲解道:“太室山峻极峰下,嵩阳书院。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484年),比少林寺不多不少,恰恰早了十一年。初名嵩阳寺,也是一座礼佛的寺院。后来改了书院,宋景祜二年(1035年)赐名嵩阳书院。乃是程朱理学的发源地之一,程颢、程颐、司马光、范仲淹、韩维、李刚、朱熹、吕海等都曾在此讲过学。天下驰名,乃是读书人心目中的圣地。”
进了山中,不多远便是一条溪水。深山藏古寺,碧溪锁少林。这便是少溪河。到了河边,队伍忽然阻塞,排成一条长龙。原来少林寺真的在此施粥,却是远离山门。
仗着德秀是和尚打扮,一行人沿着溪边前行。山道之上,尽是饥肠辘辘,双目无神的百姓,队伍绵延数里。
行出好远,方在一处山坳之处,望见尽头。空旷之地,搭了数个草棚,几十个僧人穿梭其中,正在放粥。此际队伍前头混乱不堪,却是难民与放粥的僧人正在吵闹。
发难的乃是一个虬髯大汉,冬天仍然穿着件单衫,脏的已瞧不出颜色,对着一个小沙弥,骂骂咧咧道:“直娘贼,杀千刀的死秃驴,这是什么粥,何曾见得米粒,拿刷锅水糊弄你家爷爷。”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