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826章 第825:一呼百应 (3 / 4)

《关闭小说畅读模式体验更好》

        ……

        到了第二日,蚕庄上的两个管事就拿了名册,给她过目。

        厚厚的七本名册,每一本上面都记载了一个县区,愿意合作的散户名单,还有基本情况,如名下蚕庄大小、位置、产丝量,主养的柞蚕种类等。

        适用养蚕的柞树有九种,柞蚕的种类也有十多种,每一种柞树,产的丝也各有不同。

        其中最名贵的,就是天蚕。

        天蚕茧不需染色,就带有天然的莹绿,并具有独特的光泽,织成丝绸色泽艳丽,是“贡品绸”,民间少有见到。

        只是少量的天蚕,也都掌握在士绅手中,散户自然养不了。

        灰衣的张管事道:“消息一传开,连城养蚕的散户们就闻风而动,自己寻上门来,朝廷颁下了国策之后,连周边一些养蚕地区的散户,也都找上门来。”

        这些名册,除了连城外,还包括了丹东、岫岩、鞍山、襄平、凤城等地,这几个地区,几乎是辽东三省最主要地柞蚕产地了。

        由此可见,散户们是受够了士绅们的欺压。

        韶懿郡主在北境,也是一呼百应。

        蓝衣的钱管事也道:“可别小看了这些散户,士绅们把持蚕业,低买高卖,散户们为了生计,只能多花些心思,琢磨养蚕技术,提高蚕丝产量和质量,高质量的蚕丝,能为士绅们带来高利润,价格也偏高一些,所以这些散户几乎个个都养蚕的好手,身怀了不为人知的养蚕手段,说来也可笑,辽东一带高质量的蚕丝,不是出自养蚕的大户,而是这些散户。”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