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小说畅读模式体验更好》
总之,郗鉴这一次配合沈哲子顺利掌握徐州,最起码给家人换取到足够的立身资本,而且是以一种颇为阴晦体面的方式完成,最起码不会给时人留下指责他公器私售的证据。
尽管在事实上,的确有这种意味存在。这种变通诚然在道义上立不住脚,但道德从来都不是沈哲子的追求,洁白无瑕的道德操守也并不能阻拦住五胡对神州大地的次第摧残。
郗鉴的家人们分作两路,一路跟随郗鉴南行归都,另一路则在其侄子带领下北行前往高平故乡,将要修缮故居以作归乡准备。
南行的队伍中,除了郗鉴并其家人之外,还有一部分原本徐州的属官。这些人要么本身有瑕疵,不能适应都督府那种构架秩序,要么就是单纯的不满于沈哲子的各种主张,理念不合。
对于这些人的离去,沈哲子也都由之,甚至还给他们各自开具推荐信,以帮助他们能够在江东谋取到一个立身之处,也算是好聚好散。
除了这些人以外,还有一部分乡众自发的沿途远送郗鉴这一位旧长官,甚至还有一部分广陵乡众在得知消息后,隆冬之际冒着风雪远出百数里相迎。
郗鉴本身在军事上并没有太大的建树,能够坐镇徐州年久,靠的就是崇高的人望与怀柔的抚慰,自然能够得于人心,有这样的待遇也并不出奇。
沈哲子一路上护送郗鉴,多见徐州乡野男女老幼相扶迎送,这种现象在将近广陵的时候达到了一个,甚至不乏白发苍苍的乡贤老者们因为郗鉴的离任而泣号于途。
每每看到这一幕,沈哲子感触倒不多,只是有些哭笑不得。诚然郗鉴在徐州可谓是人望崇高,但若说因其离任而令得乡众们失望痛心到肝肠寸断、痛不欲生,那也有些言过其实。毕竟作为徐州刺史,郗鉴也不大有时间帮那些乡众挑水劈柴,惠及万众。
所以广陵乡众们摆出这样的姿态,某种程度上其实是在给沈哲子这个继任者上眼药,一种变相的奚落与规劝,希望沈哲子能够一定程度上保留郗鉴在任时的政策。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