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第547章 关于东西方文明 (2 / 4)

《关闭小说畅读模式体验更好》

        首次演讲,泰戈尔并没有准备,一气呵成、诗意盎然,带给人强大的精神触动。他在演讲中歌颂美与纯真,呼吁清华同学要知道自己肩负的责任:“人类的文明正等着一个伟大的圆满,等着她的灵魂的纯美的表现。这是你们的责任,你们应得在这个方向里尽你们的贡献。”

        5月3日晚,清华学校学生会召开全体学生大会,欢迎泰戈尔。当泰戈尔步入大礼堂时,全体同学起立致敬。落座后,首先由学生会干事部主.席致开会辞。接着,同学们唱校歌。会上,同学们还表演哑剧、国乐、昆曲等节目。泰戈尔对国乐表现出浓厚兴趣,一曲完毕后,意犹未尽,又请同学们加奏了一曲。

        此后的几天时间,泰戈尔多次接受了同学们的采访。同学们不但领略了泰戈尔的诗人和哲人的风采,还就很多社会、人生问题,与泰戈尔进行了交流。

        在京期间,泰戈尔曾到法源寺观赏丁香,到小汤山感受汤泉沐浴,到故宫游览,在史家胡同拜会各界名流,在开明戏院看梅兰芳的京剧《洛神》。

        泰戈尔回国后,于1925年将在华演讲结集出版,名为《在中国的谈话》。其中第三部分“与学生的谈话”,主要是他在清华学校的讲演,反映出诗人对美丽的清华园、对热情好客的清华师生深刻的印象。

        泰戈尔在华期间,胡适与其常有接触。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年5月7日—1941年8月7日,印度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印度伟大的爱国者。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飞鸟集》《眼中沙》《四个人》《家庭与世界》《园丁集》《新月集》《最后的诗篇》《戈拉》《文明的危机》等。

        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富有的贵族家庭,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1878年赴英国留学,1880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活动。1884至1911年担任梵社秘书,20年代创办国际大学。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1941年,他写下了控诉英国殖民统治和相信祖国必将获得独立解放的遗言《文明的危机》。

        7月,胡适在大连演讲四次。8月,胡适与丁文江夫妇在北戴河避暑,他觉得“这一个月要算是近年最快活的日子”。这一年中,胡适主要的著作有《戴东原的哲学》、《费经虞与费密》等,而计划作的《禅宗史稿》、《清代思想史》等著作都没有完成。

        这一年的2月8日,胡适作《古史讨论的读后感》一文,对顾颉刚“层累地造成的古史”的观点非常赞赏,认为这是“今日史学界的一大贡献”。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